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49篇
  免费   2583篇
  国内免费   562篇
电工技术   634篇
综合类   1249篇
化学工业   11367篇
金属工艺   267篇
机械仪表   347篇
建筑科学   1404篇
矿业工程   164篇
能源动力   2744篇
轻工业   2911篇
水利工程   171篇
石油天然气   543篇
武器工业   40篇
无线电   410篇
一般工业技术   3282篇
冶金工业   311篇
原子能技术   145篇
自动化技术   305篇
  2024年   77篇
  2023年   485篇
  2022年   657篇
  2021年   1046篇
  2020年   965篇
  2019年   872篇
  2018年   647篇
  2017年   816篇
  2016年   753篇
  2015年   749篇
  2014年   1292篇
  2013年   1343篇
  2012年   1853篇
  2011年   1770篇
  2010年   1426篇
  2009年   1319篇
  2008年   1124篇
  2007年   1478篇
  2006年   1218篇
  2005年   1110篇
  2004年   917篇
  2003年   832篇
  2002年   635篇
  2001年   518篇
  2000年   447篇
  1999年   358篇
  1998年   296篇
  1997年   208篇
  1996年   198篇
  1995年   156篇
  1994年   175篇
  1993年   156篇
  1992年   113篇
  1991年   70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1年   2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以羟甲基化木质素和纤维素为原料,NaOH/尿素水溶液为溶解体系,采用冷冻干燥法制备羟甲基化木质素/纤维素气凝胶粒子。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X射线衍射(XRD)仪、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仪等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结果表明:羟甲基化木质素分子通过氢键作用附着在纤维素骨架上,气凝胶内部仍保持三维网状结构,羟甲基化木质素的引入使得气凝胶表面出现明显收缩,网状结构的致密度随着羟甲基化木质素用量提高而逐渐降低;同时气凝胶粒子具有纤维素Ⅱ型红外吸收峰和XRD衍射峰;粒子表现出Ⅱ型吸附/脱附等温线,孔径均在15 nm以下,且随着羟甲基化木质素用量不断提高,比表面积、孔容均有所减小,HKL-4的比表面积为105.3m2/g,孔容为0.336 6cm3/g,孔径为13.67nm。吸附性能分析表明在25℃下吸附5 h,HKL-4气凝胶粒子对金胺O、亚甲基蓝和罗丹明B的吸附量分别为33.06、96.06和43.26mg/g,对亚甲基蓝的饱和吸附量可达208.7 mg/g,吸附过程更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主要为单分子层吸附。  相似文献   
72.
在水热条件下通过无模板剂法合成了连续的ZSM-5沸石膜,并将其用于生物油的渗透汽化以进行高效脱水分离。ZSM-5沸石膜在强酸性、多组分的生物油体系中保持了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和优异的分离选择性,但在分离过程中面临着较强的膜污染问题,导致了膜通量的大幅下降。ZSM-5沸石膜的再生研究表明,膜的渗透通量随着再生温度的升高而逐渐提高。当再生温度为220℃时,ZSM-5沸石膜的渗透通量可以恢复至初始的88%。再生的机理研究表明,ZSM-5沸石膜中大量的晶内孔在生物油体系中极易被污染,从而导致渗透通量迅速下降;而相对较大的晶间孔却难以被完全堵塞,水分子在被污染的ZSM-5沸石膜中主要通过晶间孔进行渗透。上述结果表明,通过合理调控ZSM-5沸石膜的晶间孔的数量和尺寸大小可有效提升ZSM-5沸石膜在生物油中的渗透汽化脱水分离性能。  相似文献   
73.
毛东阳  杨丹  范杰平 《化工学报》2020,71(6):2900-2911
采用改进的Hummers法,通过冷冻干燥制备了氧化石墨烯(GO)。以辛弗林盐酸盐为模板分子,水溶性的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离子液体(溴代1-丁基-3-甲基咪唑)为致孔剂,把GO加入聚合液中,制备了GO杂化的分子印迹复合膜(GO-MIM)。利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方法对GO及GO-MIM进行了表征。通过将分子印迹膜技术与GO相结合,明显提高了分子印迹膜的力学性能。吸附及渗透实验表明,GO-MIM可在纯水溶剂体系,对辛弗林盐酸盐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吸附能力和优先透过能力,体现了明显的分子印迹效果。  相似文献   
74.
周扬 《氯碱工业》2020,56(4):21-24
离子膜电解工艺中,硫酸根的影响有:硫酸根易与钙离子结合,降低氯气纯度,降低电解槽电流效率。提出去除硫酸根的方法有:钡法,钙法,碳酸钡法,树脂吸附法,膜法,以及膜法+冷冻结晶法。  相似文献   
75.
采用混凝沉淀+水解酸化+MBR+活性炭吸附组合工艺来回用纸箱厂废水。MBR膜采用的是新型纳米平板陶瓷膜。介绍了各处理段的工艺特点、构筑物的设计尺寸、设备选型等,并对新型纳米平板陶瓷膜的清洗进行了介绍。系统运行一年,出水水质稳定,优于≤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 18920-2002表1中的城市绿化排放标准,即BOD5≤20 g/L,浊度≤10 NTU,色度≤30,并分析了本工程的处理成本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6.
为了改善AZ91D镁合金表面疏水膜的疏水性,对以HF和N^MoOq为主要成分的刻蚀液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刻蚀温度、刻蚀时间、HF的浓度及Na2MoO4的质量浓度,确定了最佳的刻蚀工艺条件为:HF 0.10 mol/L,Na2MoO41.00 g/L,1525°C,90 so实验结果表明:使用HF刻蚀液可以在镁合金表面形成理想的微纳结构。通过刻蚀构建的微纳结构可以明显提高疏水膜的疏水性。  相似文献   
77.
赵俊杰  涂正凯 《化工进展》2020,39(5):1722-1733
燃料电池车以其能量转化效率高、绿色环保、噪音低等优点,被认为是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汽车最有前景的新能源汽车。目前车用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一般都低于80℃,低温的工作环境使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复杂的水管理和CO中毒等。通过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工作温度可以缓解这些问题,提高燃料电池的性能。然而,高温的工作环境也会对燃料电池带来诸多挑战,如膜脱水、催化剂团聚、冷启动速度缓慢等。要促进高温(90~120℃)车用燃料电池的快速发展,需要对其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分析。本文从电堆比功率、膜电极、双极板、进气方式、加湿方式等方面,介绍燃料电池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Nafion膜和催化剂的热稳定问题、双极板的耐腐蚀问题、流道的气体分配问题、进气方式和加湿方式的优化以及冷启动问题。指出通过掺杂亲水性氧化物改善Nafion膜的高温性能;将Pt合金化及采用介孔炭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和电化学活性;镀层不锈钢金属双极板可以增强耐腐蚀性;3D流场等新型流场结构及提高进气温度、速度可以提高气体的均匀性;采用自增湿方式可以简化电堆结构等解决方法,以期对燃料电池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78.
79.
为有效提高功能性茶浓缩反渗透膜的回收效率和抗污性能,探究了3种介孔分子硅材料(MCM-41、SBA-15和MCFs)对浓缩膜面聚酰胺层聚合形成过程的结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质量分数0.02%经磺化预处理的MCM-41于间苯二胺水相可接枝酰氯基团,形成的聚酰胺结构层峰谷粗糙跨度仅为220 nm且交联紧致,膜抗拉伸强度增加37.8%;SBA-15和MCFs相膜面峰谷跨度达500~780 nm,横向褶皱和团聚,结构存在孔道塌陷;改性膜在3 h内对茶多酚、茶多糖、茶蛋白即可达到最大浓缩度,减少50%浓缩时间;MCM-41和SBA-15膜长时间运行的浓缩降率仅为2.8%~6.1%,48 h下降率比显示改性膜达标使用时长增加112.5%~137.5%,亲水性和抗污堵能力均大幅提升,可有效满足功能化茶浓缩精度。  相似文献   
80.
Sulfonated poly(ether sulfone) (SPES) based proton exchange membranes (PEMs) are fabricated using sulfonated molybdenum disulfide (S-MoS2) nanosheets via facile solution casting method. SPES (DS = 30%) and S-MoS2 are synthesized and sulfonation is evidently observed in FTIR and XRD analysis. The anchoring of sulfonic acid group on exfoliated molybdenum disulfide (E-MoS2) and 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S-MoS2 are confirmed by XPS spectrum.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ion-exchange capacity (IEC), water uptake, swelling ratio and oxidation stability are found to be increases after the addition of S-MoS2 into SPES matrix. Increment in S-MoS2 content in SPES matrix decreases the surface contact angle due to the increase in hydrophilicity. Further, the dispersing ability of S-MoS2 in SPES matrix is evidently shown by an increase in surface roughness, tensile strength and thermal stability of the SPES/S-MoS2 nanocomposite membranes. On the whole, SPES/S-MoS2-1 membrane showed the highest proton conductivity of 5.98 × 10−3 Scm−1, selectivity of 19.6 × 104 Scm−3s, peak power density of 28.28 mWcm−2 and lesser methanol permeability of 3.05 × 10−8 cm2s−1. The strong interfa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SPES and S-MoS2 in nanocomposite membranes create strong hydrogen bond network to facilitate the proton conduction pathway via both vehicle and Grotthuss type mechanisms. Overall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SPES/S-MoS2 nanocomposite membranes are superior and appropriate alternative for commercially high-cost Nafion® membranes for use in renewable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DMFC) de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